近日,招行推出了“ATM刷脸取款”业务,这是国内银行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动取款机上。那么刷脸取款怎么操作及安全性如何想必是大家目前最为关心的话题。
刷脸取款步骤
招行在其ATM机内部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能自动识别取款人的面部特征,并与银行的可信照片源库进行比对,待验证通过后,取款人仅需输入自己绑定的手机号跟取款密码系统会再次进行核对,成功后即可取款,取款再也不用银行卡啦。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招行“蓄谋已久”。早在2013年,招行就开始研究生物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先后探讨了指纹、人脸、声纹、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而最终选择人脸作为首次应用方式。主要是考虑人脸识别相对于其他方式更加简单便捷,具有易用性和普适性。而今年5月份开始在可视柜台、柜面进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也为这次“刷脸取款”提供了经验。
刷脸取款到底安全吗?
从今年3月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参加活动时,通过刷脸技术为嘉宾从淘宝上购买礼物开始,刷脸支付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紧接着比常规支付系统相对更保守的银行领域,也开始引入人脸识别技术。
各路银行大佬,互联网大佬的争相看好,让各路媒体又开始打了鸡血似的大肆鼓吹刷脸支付的前景远大。然而却在近日却被一条娱乐新闻打了脸,略显尴尬。
据人民法院报中国法治客户端报道,著名演员赵薇的老公黄有龙日前被人告上法庭,说是有人买了他的房子却迟迟无法入住,要求黄有龙腾退房产。一调查发现,这房子并不是黄有龙卖掉的,而是被他的司机给卖掉的。
那么问题来了,司机为什么能卖掉黄有龙的房子呢?原来是黄有龙司机冒充黄有龙到公证处,骗过了公证处的人脸识别系统办理了委托公证证明,将黄有龙的房子给卖了,于是引发了这起乌龙。
刷脸取款误识率
误识指的是原本不是本人,但是系统却认成是本人。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判断,对于很相似的双胞胎、化妆前后的人、整容过的人站在我们面前,作为人类的我们会很难准确判断,往往会认错。人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五感进行综合判断的,自然是要强过仅仅通过视觉判断的人脸识别系统,那人脸识别系统的误识率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会太低。
直观感受过后,我们来看看数据。关于人脸识别的识别率,目前实验室中给出的最好数据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团队的人脸识别技术,其团队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GaussianFace、DeepID、DeepID2等人脸识别技术,在全球最具权威的人脸识别数据库LFW(LabeledFacesintheWild)的实验中多次打破记录。截至去年7月份,汤晓鸥团队研发的三个人脸识别算法占据了LFW识别率的前三名,最高达到了99.15%的识别率。99.15%是实验室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要打折扣的。即使是实验室数据的误识率也几乎达到1%,也即人脸识别系统在每100次识别中总要错误识别1次。这样的数据一拿出来,就让小编有点心肝颤了。
刷脸取款拒识率
拒识指的是原本是本人,但是系统却认为不是本人。人脸识别的图像采集是通过前端摄像头进行的,一旦光线不好或者摄像头像素不高便会对图像的采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人脸识别的识别机制是首先通过拍摄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角度等照片形成数据库,然后在识别的时候通过摄像头采集,与数据库中的图像进行对比,形成配对。所以不同的剪裁部位和像素同样会对人脸识别造成较大影响。小编目前没有找到人脸识别技术具体的拒识率数据,但是就上文提到的这些情景来说,人脸识别的拒识率也不会太低。
刷脸取款识别速度
仅仅谈技术的时候,技术的先进程度可能是我们唯一关注的内容。但当一项技术投入实际使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或许是使用体验了。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ATM前面准备取款,结果照个半天后看着识别系统一直在那儿转圈圈,识别不出来的时候你会不会抓狂?
针对刷脸取款安全性银行采取的措施
“假设盗窃分子通过一定手段拿到用户的照片,是否能骗过摄像头?”这是大部分人对人脸识别安全性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通常用这些方式解决:1.动态识别:通过分析用户的动态影像,一旦判断“可能”非真人,就会要求用户做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眨一下眼睛、微笑等,从而判断是否为真人。2.三维图像判断:通过多个摄像头,判断所采集信息是否为三维图像从而防止照片欺骗。3.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结合:要求用户同时进行指纹、声音、人脸验证,同时盗取一个人的多种信息难度非常大,并且多种方式相结合也可避免单一认证方式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在招行采取的“刷脸取款”方式中,盗窃分子需要同时获得用户的手机号码、取款密码、脸部信息才有成功盗取该用户财产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能加入了行为判断等其他风险控制措施来加强安全性。
银行大推刷脸业务的“猫腻”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并不非常优秀的识别技术,为什么会成为银行大佬们的新宠呢?小编在最初接触到“刷脸”取款业务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要引进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那引进识别率更高的虹膜识别不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吗?用户放心多了。
而在搞清楚银行究竟意欲何为的时候,小编发现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其实很轻松便能解决。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银行采用人脸识别,其实是在为“远程银行”或者说“轻银行”布局做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银行来说,一个银行网点的铺设和维护是花费不菲的,一个银行线下网点辐射的区域并不广,对用户来说由于排队等等原因又导致用户体验并不好。那如果有某种方式,能够让银行少建线下网点并提升用户体验,那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的挤压,一种方便的远程支付方式对银行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这样再来分析为什么银行选择人脸识别而不选其他的生物识别技术就容易多了。银行为什么选择人脸识别?因为人脸识别是唯一一种前端采集非常容易的生物识别技术,仅仅只需要一个像素几百K的摄像头便可以进行前端图像采集,然后经过数据传输到识别系统就可以完成识别。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个采集的过程根本不需要新增投入,对用户来说也简单至极。而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指纹识别的拒识率还比较高)、步态识别、静脉识别等识别方式都需要特殊的前端采集装置,无法做到如此简单。
可能会有很多人如初次接触刷脸取款业务的小编一样,觉得人脸识别技术略显鸡肋。然而,正如慧聪安防网顾问向良璧先生所说“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从鸡肋开始的。”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仅可进行5000次运算,现在看来也如鸡肋一般。但是如果没有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就没有如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面对一项新技术的发明的使用时,我们不要一味的唱衰,以包容的心态,给新技术以发展的时间,才是正确的态度。
编辑推荐:产品3D图像拍摄系统——盈商3D自动成像系统
观看演示视频>>